古诗文大全

形式:
杂剧 文言文
  • 临终诗

    劳劳车马未离鞍,临事方知一死难。
    三百年来伤国步,八千里外吊民残。
    秋风宝剑孤臣泪,落日旌旗大将坛。
    海外尘氛犹未息,诸君莫作等闲看。(海外 一作:寰海)

  • 赠梁任父同年

    寸寸山河寸寸金,侉离分裂力谁任。
    杜鹃再拜忧天泪,精卫无穷填海心。

  • 元宵灯谜

    阶下儿童仰面时,清明妆点最堪宜。
    游丝一断浑无力,莫向东风怨别离。

  • 望江南·咏弦月

    初八月,半镜上青霄。斜倚画阑娇不语,暗移梅影过红桥,裙带北风飘。

  • 柳梢青·花朝春分

    乍展芭蕉。欲眠杨柳,微谢樱桃。谁把春光,平分一半,最惜今朝。
    花前倍觉无聊。任冷落、珠钿翠翘。趁取春光,还留一半,莫负今朝。

  • 菩萨蛮·秋闺

    西风几弄冰肌彻,玲珑晶枕愁双设。时节是重阳,菊花牵恨长。
    鱼书经岁绝,烛泪流残月。梦也不分明,远山云乱横。

  • 清平乐·将愁不去

    将愁不去,秋色行难住。六曲屏山深院宇。日日风风雨雨。
    雨晴篱菊初香,人言此日重阳。回首凉云暮叶,黄昏无限思量。

  • 金缕曲·亡妇忌日有感

    此恨何时已。滴空阶、寒更雨歇,葬花天气。三载悠悠魂梦杳,是梦久应醒矣。料也觉、人间无味。不及夜台尘土隔,冷清清、一片埋愁地。钗钿约,竟抛弃。
    重泉若有双鱼寄。好知他、年来苦乐,与谁相倚。我自中宵成转侧,忍听湘弦重理。待结个、他生知己。还怕两人俱薄命,再缘悭、剩月零风里。清泪尽,纸灰起。

  • 迎春

    律转鸿钧佳气同,肩摩毂击乐融融。
    不须迎向东郊去,春在千门万户中。

  • 寒食

    七度逢寒食,何曾扫墓田。
    他乡长儿女,故国隔山川。
    明月飞乌鹊,空山鸣杜鹃。
    高堂添白发,朝夕泪如泉。

  • 忆母

    河广难航莫我过,未知安否近如何?
    暗中时滴思亲泪,只恐思儿泪更多。

  • 九日酬诸子

    不负东篱约,携尊过草堂。
    远天连树杪,高月薄衣裳。
    握手经年别,惊心九日霜。
    诸君才绝世,独步许谁强。

  • 菩萨蛮·白日惊飚冬已半

    惊飙掠地冬将半,解鞍正值昏鸦乱。冰合大河流,茫茫一片愁。
    烧痕空极望,鼓角高城上。明日近长安,客心愁未阑。

  • 咏秋兰

    长林众草入秋荒,独有幽姿逗晚香。
    每向风前堪寄傲,几因霜后欲留芳。
    名流赏鉴还堪佩,空谷知音品自扬。
    一种孤怀千古在,湘江词赋奏清商。

  • 临江仙·六曲阑干三夜雨

    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,赋此

    六曲阑干三夜雨,倩谁护取娇慵。可怜寂寞粉墙东,已分裙钗绿,犹裹泪绡红。
    曾记鬓边斜落下,半床凉月惺忪。旧欢如在梦魂中,自然肠欲断,何必更秋风。

  • 卜算子·新柳

    娇软不胜垂,瘦怯那禁舞。多事年年二月风,翦出鹅黄缕。
    一种可怜生,落日和烟雨。苏小门前长短条,即渐迷行处。

  • 忆少年·飞花时节

    飞花时节,垂杨巷陌,东风庭院。重帘尚如昔,但窥帘人远。
    叶底歌莺梁上燕,一声声伴人幽怨。相思了无益,悔当初相见。

  • 昭君怨·暮雨丝丝吹湿

    暮雨丝丝吹湿,倦柳愁荷风急。瘦骨不禁秋,总成愁。
    别有心情怎说,未是诉愁时节,谯鼓已三更,梦须成。

  • 峡江寺飞泉亭记

      余年来观瀑屡矣,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,则飞泉一亭为之也。

      凡人之情,其目悦,其体不适,势不能久留。天台之瀑,离寺百步,雁宕瀑旁无寺。他若匡庐,若罗浮,若青田之石门,瀑未尝不奇,而游者皆暴日中,踞危崖,不得从容以观,如倾盖交,虽欢易别。

      惟粤东峡山,高不过里许,而磴级纡曲,古松张覆,骄阳不炙。过石桥,有三奇树鼎足立,忽至半空,凝结为一。凡树皆根合而枝分,此独根分而枝合,奇已。

      登山大半,飞瀑雷震,从空而下。瀑旁有室,即飞泉亭也。纵横丈馀,八窗明净,闭窗瀑闻,开窗瀑至。人可坐可卧,可箕踞,可偃仰,可放笔研,可瀹茗置饮,以人之逸,待水之劳,取九天银河,置几席间作玩。当时建此亭者,其仙乎!

      僧澄波善弈,余命霞裳与之对枰。于是水声、棋声、松声、鸟声,参错并奏。顷之,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,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,来索余序。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。天籁人籁,合同而化。不图观瀑之娱,一至于斯,亭之功大矣!

      坐久,日落,不得已下山,宿带玉堂。正对南山,云树蓊郁,中隔长江,风帆往来,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。僧告余曰:“峡江寺俗名飞来寺。”余笑曰:“寺何能飞?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!”僧曰:“无征不信。公爱之,何不记之!”余曰:“诺。”已遂述数行,一以自存,一以与僧。

  • 牧童逮狼

     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,穴中有小狼二。谋分捉之,各登一树,相去数十步。少倾,大狼至,入穴失子,意甚仓皇。童于树上扭小狼蹄、耳,故令嗥。大狼闻声仰视,怒奔树下,且号且抓。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。狼闻声四顾,始望见之;乃舍此趋彼,号抓如前状。前树又鸣,又转奔之。口无停声,足无停趾,数十往复,奔渐迟,声渐弱;既而奄奄僵卧,久之不动。童下视之,气已绝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