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文大全

形式:
杂剧 文言文
  • 观书有感·其二

    昨夜江边春水生,蒙冲巨舰一毛轻。(蒙冲 一作:艨艟)
    向来枉费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

  • 冬夜读书示子聿

    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
    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
  • 读韩杜集

    杜诗韩集愁来读,似倩麻姑痒处搔。
    天外凤凰谁得髓?无人解合续弦胶。

  • 观书

    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。
    眼前直下三千字,胸次全无一点尘。
    活水源流随处满,东风花柳逐时新。
    金鞍玉勒寻芳客,未信我庐别有春。

  • 观书有感·其一

    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    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(那 通:哪)

  • 白鹿洞二首·其一

    读书不觉已春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。(已春深 一作:春已深)
    不是道人来引笑,周情孔思正追寻。

  • 读山海经·其一

    孟夏草木长,绕屋树扶疏。
    众鸟欣有托,吾亦爱吾庐。
    既耕亦已种,时还读我书。
    穷巷隔深辙,颇回故人车。
    欢然酌春酒,摘我园中蔬。(欢然 一作:欢言)
    微雨从东来,好风与之俱。
    泛览周王传,流观山海图。
    俯仰终宇宙,不乐复何如?

  • 冬夜读书示子聿

    宦途至老无余俸,贫悴还如筮仕初。
    赖有一筹胜富贵,小儿读遍旧藏书。

  • 李氏山房藏书记

     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,有悦于人之耳目,而不适于用。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,有适于用,而用之则弊,取之则竭。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,用之而不弊,取之而不竭;贤不肖之所得,各因其才;仁智之所见,各随其分;才分不同,而求无不获者,惟书乎?

      自孔子圣人,其学必始于观书。当是时,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。韩宣子适鲁,然后见《易》《象》与《鲁春秋》。季札聘于上国,然后得闻《诗》之风、雅、颂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,能读《三坟》《五典》《八索》《九丘》。士之生于是时, 得见《六经》者盖无几,其学可谓难矣。而皆习于礼乐,深于道德,非后世君子所及。自秦汉以来,作者益众,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。而书益多,士莫不有,然学者益以苟简,何哉?余犹及见老儒先生,自言其少时,欲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而不可得,幸而得之,皆手自书,日夜诵读,惟恐不及。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,日传万纸,学者之于书,多且易致,如此其文词学术,当倍蓰于昔人,而后生科举之士,皆束书不观,游谈无根,此又何也?

      余友李公择,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。公择既去,而山中之人思之,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。藏书凡九千余卷。公择既已涉其流,探其源,采剥其华实,而咀嚼其膏味,以为己有,发于文词,见于行事,以闻名于当世矣。而书固自如也,未尝少损。将以遗来者,供其无穷之求,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。是以不藏于家,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,此仁者之心也。

      余既衰且病,无所用于世,惟得数年之闲,尽读其所未见之书。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,盖将老焉。尽发公择之藏,拾其余弃以自补,庶有益乎!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,乃为一言,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,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。

  • 读书有所见作

    人心如良苗,得养乃滋长。
    苗以泉水灌,心以理义养。
    一日不读书,胸臆无佳想。
    一月不读书,耳目失精爽。

  • 劝学诗

    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
    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
    出门莫恨无人随,书中车马多如簇。
    娶妻莫恨无良媒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
    男儿欲遂平生志,五经勤向窗前读。

  • 劝学

    击石乃有火,不击元无烟。
    人学始知道,不学非自然。
    万事须己运,他得非我贤。
    青春须早为,岂能长少年。

  • 劝学诗

    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
    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。

  • 劝学

    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
    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

  • 菩萨蛮·送曹君之庄所

    人间岁月堂堂去,劝君快上青云路。圣处一灯传,工夫萤雪边。
    麴生风味恶,辜负西窗约。沙岸片帆开,寄书无雁来。

  • 和董传留别

    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    厌伴老儒烹瓠叶,强随举子踏槐花。
    囊空不办寻春马,眼乱行看择婿车。
    得意犹堪夸世俗,诏黄新湿字如鸦。